立夏(2017年5月5日),是夏天的開始。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的一個重要節氣。
雷雨增多,一個重要的健康殺手——濕邪,也會越來越多地威脅到你的身體。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早防,濕邪拖挎你!
濕氣的困擾,會引發很多問題:
▶如果侵入人體的胸膈部分,就會阻擋氣機的升降,出現胸悶
▶如果濕困脾胃,就會使脾胃功能減弱,出現吃飯不香,胃脘脹痛、便溏、小便短澀的情況。
▶還會帶來皮膚病,如腳氣、濕疹、下肢潰瘍等。
▶風濕病、婦科炎症、水腫、肥胖等,也和濕邪脫不了干係!
濕邪這個東西,一旦形成特別難以去除,有「千寒易去,一濕難除」的說法。正所謂「濕為陰邪,最傷陽氣」。所以進入夏季,儘早防濕、祛濕,才能為健康過夏天,打下好根基!
防濕邪,記住「一、二、三、四」口訣!
一泡
對付濕邪最好的方法就是熱水泡腳。
天一熱,很多人就把熱水泡腳的好習慣給「暫停」了,其實,天氣越熱,濕邪越重(四肢乏力,一出汗,全身就黏膩不爽,吃東西沒胃口,即使吃下去了也難以消化。中醫認為,根本原因是濕邪,熱水泡腳反而更有必要。
熱天陽氣最盛,用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胃經、膀胱經等足部的6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濕、通經、利水的作用。對於大部分沒有出現什麼不適的人來講,用熱水泡腳就可以了。
有必要的還可以用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博士羅大倫推薦的「三仁湯」泡腳:
杏仁6克(後下)
白蔻仁6克(後下)
薏苡仁30克
茯苓20
白朮9克
豬苓9克
法半夏3克
甘草6克
註明後下的葯,在關火前10分鐘放入,其他的藥正常煎。然後將藥渣去掉,倒出藥液兌水泡腳,每次20分鐘,水淹過腳面就可以了。
二不
1、不貪涼
尤其是冰鎮啤酒的溫度太低,輕則影響胃氣和降出現腹脹、噯氣諸症,中則致胃脘抽緊或疼痛,重則疼痛劇烈,甚至會陽氣暴脫而危及生命。
2、不淋雨
盡量避開潮濕的環境,避免外感濕邪,這樣可避免腳氣、濕疹、下肢潰瘍等病症的發生。
三穴
中醫穴位按摩也可以祛濕。
1.曲池穴
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於此。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分鐘左右,以感覺到酸脹為宜。
2.委中穴
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所以平時在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撥動或者敲打不少於36下。
3.極泉穴
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臟的火毒,應常常去按揉,或者撥動,一般不少於36下,最少一天兩次。
四湯
養生粥湯也能幫助除濕。
1、冬瓜鴨湯
鴨湯可清熱利濕,有句俗語叫「大暑老鴨勝補藥」,便是這個道理。其經典搭檔冬瓜也同樣是祛濕利尿的好食材。吃的時候別把冬瓜皮扔掉,祛濕作用更強。
如果你覺得自己身體有點浮腫,或者是脾胃消化能力差,喝冬瓜鴨湯必有效果。
2、銀花粥
銀花性味甘寒、氣味清香。用銀花30g水煎后取濃汁約150ml,再用粳米50g,加水300ml煮成稀粥,分早、晚兩次溫服,可防中暑。
3、荷葉粥
新鮮荷葉一片,洗凈切碎放入紗布袋中水煎,取濃汁150ml,加入粳米100g,加水500ml,煮成稀粥,每天早、晚食一次。荷葉氣香微澀,有清熱解暑、消煩止渴等功效。
4、薏米紅豆粥
薏米,利腸胃,消水腫。紅豆也有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且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將紅豆50g,薏米100g,加水約1000ml熬成粥,充分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
本文參考資料:健康時報2017-01-24《重滋養、祛濕氣是入夏養生重點》、2016-06-07 《入夏祛濕喝點粥》、2015-08-10《身上有三個祛濕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