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又奪走一命…
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統計顯示,民國95年大腸癌發生人數超過15,000人、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可見腸癌問題越來越不容忽視。
陳炳諴,現任台南「胃腸肝膽科成美診所」院長,曾在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擔任內科主治醫師、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他曾讓一名93歲阿公,免開刀、免化療就治好大腸癌;甚至將50歲大叔、70歲伯伯從死亡邊緣救回。
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經由息肉衍生,大腸癌也是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到底大腸息肉有多可怕?今天就請陳炳諴醫師為我們解答!
(繼續往下閱讀…)
有「瘜肉」就該注意!
用內視鏡,早期癌99%都能處理
「一定要很在意瘜肉,別開玩笑!我的病人10個中,有4~6個都有大腸瘜肉。」從醫16年,陳炳諴提到在診間發現大腸瘜肉的案例,比想像中還多,「但用內視鏡把它處理掉就沒事了,你沒有處理掉就會變大腸癌啊!」
陳炳諴解釋,「大腸瘜肉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之總稱。舉個例子,我們的皮膚有些人會長痣或凸出一顆小肉塊,若這些東西發生在大腸黏膜,我們會稱它們為『瘜肉』。我們的黏膜組織,會不斷被破壞、再不斷重建,就像老舊房要拆掉,再蓋新的房子。」
「而人體細胞內的基因,就像房子的藍圖,細胞內有胞器(可想像成細胞內的器官)就好像建築工人;藍圖會一次又一次被複製,被建築工人拿來生產一樣的房子。但如果基因出了問題或胞器發生錯誤,這時製造出來的細胞就會異常;
就像房子藍圖畫錯或建築工人亂蓋房子,蓋出來的屋子就會容易倒塌、漏水,也會因為錯誤的大小,讓錯誤細胞有不同的表現。而這些錯誤的細胞,我們可說是『瘜肉』,就像我們稱一些房子叫海砂屋、違建。有些房子會輕易壓死人,有的細胞會害死人,我們就稱它為癌細胞。而惡性瘜肉就是腫瘤,也就是癌細胞。」
瘜肉大致上分兩種:一種是增生性瘜肉、另一種是腺瘤。「增生性瘜肉它比較不容易變惡性,但腺瘤會變惡性;若是腺瘤的話,按照醫生建議看多久要追蹤一次,增生性瘜肉比較不要緊,當場把它處理掉看切片就可以。腺瘤變成癌症就會有低度、中度和高度分化異常(dysplasia),若不處理就會變成大腸癌,所以要看它是什麼樣的狀況。」
他舉例,曾遇到一名93歲的老伯伯,除了有一顆早期癌,還有許多其他瘜肉,瘜肉切除後,病理切片有些是低度分化異常、有些是中度分化異常,共有7顆。
「我們把它(瘜肉)切下來,後來一樣還是長很多的瘜肉!我覺得跟體質有些關係,所以後來又切很多顆。我想是因為他90幾歲,細胞異常狀況越來越多,他會長第一顆癌症,其實就表示已經有很多的細胞在轉變了。」陳炳諴形容,就像車子開久了難免會有問題,當一個零件開始壞掉,很快就有許多其他零件接踵而來開始要維修。
「當我們(醫生)發現一個大腸瘜肉或大腸癌,其實會擔心是不是其它部位的大腸黏膜也開始有了變化。所以如果檢查發現有瘜肉,一定要送病理檢驗;若是腺瘤,一定要按照醫師建議定時追蹤,尤其是大腸腺瘤合併分化異常,或較大顆的腺瘤。」
「所以如果做大腸鏡,發現大腸瘜肉,醫生說是良性的,一定要問看看是不是大腸腺瘤!而且如果有瘜肉,一定要問醫師是哪一種,因為會影響之後的建議。」陳炳諴說。
但陳炳諴也強調,「你長瘜肉再把瘜肉切除,這些內視鏡都可以處理,把大腸腺瘤整個切掉,就不會變成大腸癌。只要早期癌之前被偵測出來,其實99%都可以處理!但之後還是要按照醫生建議繼續追蹤。」
小心!這3種人最容易長瘜肉
至於為什麼有些人容易長瘜肉?
陳炳諴表示,「像家族遺傳的人,因為基因是遺傳來的,藍圖有問題,如果傳給下一代,當然製造出來的海砂屋比較多、瘜肉也多;有慢性大腸發炎的人,因為發炎物質容易影響基因複製或胞器功能,
所以較容易製造出不良品,房子就會漏水。而肥胖和缺乏運動的人,因為代謝症候群體內有慢性發炎現象,發炎物質容易影響細胞複製,所以研究上發現得到大腸瘜肉比例較高。同理,糖尿病沒控制好,也易有大腸瘜肉。」
「一般而言如果有長瘜肉的人,未來再長瘜肉的機會,比完全沒長過瘜肉的人來得高。但也不用太擔心,因為只要切除就可以。就算大腸腺整個切掉,也不會對人體其他器官造成影響。」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長瘜肉,除了照大腸鏡,還有其他方法嗎?陳炳諴表示,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做為初步篩檢,但準確度和大腸鏡有落差;若沒有強烈危險因子,也沒有大腸癌症狀,是不錯的選擇。陳炳諴也提醒,有些大腸癌並沒有經過大腸瘜肉這一階段,因此沒有瘜肉,不表示不會有大腸癌!民眾仍得多加注意。
如何發現大腸癌前兆?等到血便、腹痛…已來不及
「6大高風險族群」一定要做大腸鏡檢查
關於大腸癌是否有哪些前兆,讓民眾可以提高警覺注意?陳炳諴表示,大腸癌早期常無症狀,通常出現便血、腹痛、腹瀉等非特異症狀時,已屬中晚期。
「大腸癌如果到末期,症狀會有很多,可能是以腸阻塞作表現(腹痛、便秘、腹脹、噁心、發燒等);也可能以是用出血作表現(血便、黑便、貧血、糞便潛血等);有些則以腫瘤轉移為表現,如肝功能異常(轉移到肝)、骨頭疼痛(轉移到骨)、頭痛、知覺異常、類似中風現象(轉移到腦);有些以消耗熱量做表現(體重減輕、心悸等);有些則以消化道症狀做表現(腹瀉、大便有黏液等)。」
不過他也說,「誠實說,早期癌症大部分不會有症狀,因此早期篩檢很重要!」陳炳諴提醒,以下族群一定要去做大腸鏡檢查,包括:
一、高風險族群:
- 50歲以上
- 本身有得過大腸癌,治癒成功的人
- 有親人得過大腸癌
- 有大腸腺瘤病史
- 有潰瘍性大腸炎病史或克隆氏症
- 糞便潛血陽性
二、有大腸癌症狀的人:
- 大便經常出血
- 大便有黏液
- 大便變細小
- 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
- 經常性腹瀉或便秘
-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 不明原因的貧血
- 腹部有腫塊,懷疑是大腸長出來的
50歲以上的人,都建議要做大腸鏡
至於做大腸鏡檢查,有年齡限制嗎?
陳炳諴解釋,「做大腸鏡理論上不分年紀,但我覺得至少是要行動自如的人去做!如果你已經臥床了要看症狀,因為假設病患已經癱瘓中風很久,除非是血便,否則一般的篩檢必要性就要降低了,因為病患死於其他疾病的機會可能更高。在美國內視鏡建議是50歲到70歲是篩檢高峰期,當然標準可能會改變,但要有個印象,50歲以上的人都建議要做大腸鏡。」
不過陳炳諴也說,「但有沒有人70歲以後才得?還是有很多啊,所以要看他臨床症狀,可是假如70歲以上他已經中風心肌梗塞了,那他常規性的檢查建議強度就會低,但他若出血就一定要檢查,所以要看病人狀況。」
他提醒50~70歲的民眾,至少每隔5年就要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10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瘜肉可以預防嗎?
「4飲食法+5大生活習慣」遠離及預防大腸癌
陳炳諴也表示,降低瘜肉發生的可能,可藉由避免抽菸喝酒、養成運動習慣、避免油炸食物或過度加工食品、保持良好體重等來預防。關於防預大腸癌的「4個飲食法」,包括:
1. 多吃富含葉酸的蔬菜水果,如:萵苣、菠菜、龍鬚菜、花椰菜等
2. 食用富含維他命D和鈣質的食物:如新鮮的魚類
3. 避免動物性油脂
4. 避免高熱量飲食
要如何預防大腸癌?陳炳諴表示,應遵守5大生活習慣:
1. 避免抽菸
2.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避免加工類食品或燒烤食物。
3.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
4. 維持健康的身材。
5. 如果年紀超過50歲,要有定期篩檢的習慣。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