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媽媽跟我說:“我脾氣不好,經常生氣,現在孩子也這樣,大概是遺傳了我。”其實,3歲前人的性格軌跡大體已經形成,後來只是不斷重複強化它而已,因此,我們的脾氣習性主要來自自己父母的影響。
如果我們已經受到不好的影響——意識到這一點就是進步,那麼我們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要把這種壞影響再帶給孩子。
看看下面兩則真實的故事……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五塊錢的故事》是一個女孩子講的:
初中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媽媽通常每週給2元零花錢,那個星期她想要5塊,媽媽不給。她就表示不去上學。媽媽說:“愛上不上,不上現在回家。”
後來,她一直纏著要,媽媽很不高興地掏出5塊錢,扔在地上,一副嫌棄的樣子。
她自覺很沒自尊地撿起錢走了。
事情好像就這樣過去了。但是她說,這件事對她影響很大,一直覺得自己很卑微,同時,在心裡埋藏下對錢的渴望。
《5毛錢的故事》是一位男士講的:
初二那年暑假,班上兩個女同學到他家串門。他們坐在一起聊天,這是他平生第一次與同齡女孩交往。
後來,女同學提議去街上轉轉。他身無分文,便去找母親,希望給他一點零花錢。
媽媽不肯給。
他一再懇求,哀求。最後媽媽掏出五毛錢,扔在地上,“拿去!”
他彎下腰,撿起那五毛錢,和女同學上街了,請她們一人喝了碗大碗茶,就各自散去。
當年的男孩子現在30多歲了,大學畢業,經濟獨立,也早已到談婚論嫁的年齡。但他一直不肯結婚。
他不結婚,也不回家。他知道他的父母非常孤寂。但目前他只想這樣過,不結婚,不回家。他說,這一切都源於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錢。
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錢究竟摧毀了一些什麼呢?
伸出手,向媽媽要一點零花錢,因為這個青春期的男孩子知禮體面有教養,他知道朋友來訪應熱情相待。
張愛玲說,能夠伸手向一個人要零花錢,這是嚴重的考驗。
在他伸手那一刻,在他心中母親的形像還是完整的,是他可以伸手的人。
母親掏出五毛錢扔在地上,呵斥他“拿去”,至此一個男孩的尊嚴已經體無完膚。而最最屈辱的是他不能拒絕,他需要這五毛錢,兩個不明就裡的女同學還在外屋等著他,期待一場愉快的同遊。
當他彎腰撿起這張紙幣,他一定聽到了尊嚴碎裂一地的聲音。他的內心也就此四分五裂了。
5毛錢就這樣嚴重影響了他成年之後的生活道路。從伸手要零花錢,到彎腰撿起那5毛錢,客觀時間只有幾分鐘;在他的心理時間上,漫長如整個人生。
兒子心中翻騰的一切,那位母親從頭到尾全然不知。
實際上,掌握金錢也是父母的一種權力,上面兩個故事中的母親都用金錢帶來的權力狠狠地羞辱了自己的孩子。
心理諮詢師李雪建議父母要告訴孩子:“你的慾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東西!”不要評判孩子的慾望,講一堆理由證明孩子不應該提這個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說這麼做是為孩子好。
孩子需要什麼,就是需要什麼,可能在你眼裡那個根本沒必要,但在孩子心裡就是他想要的。無論買或者不買,請尊重孩子的慾望,你可以不滿足,但是不能自以為是去評判。
中國許多父母都有控制病,金錢上的控制尤甚。當他們感覺自身說一不二的權威受到挑戰時,便把金錢作為武器,劈向自己的孩子。
當孩子伸手向你要零花錢,你是被依賴、被信任,也是被愛的。如果踐踏這份愛,受傷的是雙方,你與孩子的關係必定出現裂縫甚至就此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