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平氣和 是孩子成長的最大養分
我們往往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
但我覺得這是不可比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就像一棵獨立的樹,
全世界每棵樹長成一樣的時候,
這個世界的光輝就沒有了。
家庭教育既難,又不難。
前兩天我讀到一篇文章,
父母的心平氣和是孩子成長的最大養分。
父母如果隨著自己的情緒好壞來教育孩子的話,
那麼這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無所依從,
他搞不清楚到底想要什麼,
也搞不清自己怎樣去迎合父母的脾氣。
如果我們的父母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任何時候都能充滿理性地跟孩子
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話,
那麼孩子一定可以養成心平氣和的情緒,
這樣氛圍當中生長起來的孩子就能夠心平氣和
地面對困難、挫折、失敗等等。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不是我們給幼年的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
而是在於能否幫助孩子培養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質。
說到規矩,好像孩子都遵守規矩,
一個規矩只要放在那兒不變,孩子就會一直遵循下去。
我從上小學的第一天開始,母親對我有一個要求:
每天早上起來必須把被子疊好,掃完地才能去上學,
一直到18歲上大學都沒有改變。
我到大學也一直掃地,
這帶來一個好處——大家認為我比較喜歡為同學服務,
都認為我是一個不錯的人,
最後都愿意與我一起做新東方。
說到家庭教育有幾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孩子生長的環境要素。
我在很多家庭教育講座問過一個問題:
請問多少家庭家裡是有書架的?
第二個問題:書架上面放滿五百本書的有多少?
第三個問題:有多少家長有晚上睡覺以前
看半小時到一小時書的習慣?
我做過很多家庭調查,喜歡讀書的孩子,
將來克服挫折的能力強很多,
他會把從書中得到的知識變成自己內心的思想,
當然,書呆子型的讀書除外。
有人問讀故事和看電影的區別在什麼地方?
反復研究的結果表明,
如果說給孩子講故事、包括孩子自己讀故事,
對孩子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強化
會比只看動畫片的孩子好很多。
我想告訴家長,這個過程其實是兩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通過鍛煉孩子的讀書習慣,
讓孩子一輩子喜歡讀書。
第二,鍛煉孩子的某種能力,
而這個能力對他的一生來說都非常重要。
我在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只給我買書,
不買別的東西。母親要營造一個讀書氛圍,
於是我喜歡上讀書。
父母種下的種子會在孩子身上生根發芽。
孩子在什麼樣的氛圍當中長大,
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這是非常關鍵的。
家長給的時間多少,決定孩子對家的感覺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調研:
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電腦和小狗放在船上,
船承載不起,要扔掉三件東西。
調查結果是:媽媽百分之百被留下來
可見媽媽跟孩子接觸的時間非常多,
再接下來有爺爺、奶奶,或許還有電腦和狗,
唯獨爸爸最少。
事實上,孩子是父母兩個人教育的結果,
靠母親一個人是完不成這件事情的。
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
其實有意無意中已經通過自己的行為
傳輸我們的人生價值,孩子對父母一定是有樣學樣。
我們很難發現一個斤斤計較的家庭裡面
能夠走出胸懷博大的孩子,
我們很難在一個庸俗的家庭裡面發現一個孩子
有著高雅和清純。
我們總說為孩子花有質量的時間。
有質量的時間概念是什麼?
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
最重要的是要對他們進行心情教育、性情教育,
塑造他們健康快樂的個性、積極向上的態度、
寬闊的胸懷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
我們怎麼樣讓孩子在這種教育中長大?
我一直認為比知識教育要重要很多。
如果把孩子的人格、個性、態度、精神、習慣、
心理、能力、處世、技能培養好,
即使在班裡是最後一名,
我也不認為這個孩子會沒出息。
我們大學畢業不就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嗎?
但是找到好工作并不是完成人生的全部,
有了終身可以依賴的技能才是比較完善的人。
我曾經到日本考察過他們的教育。
一年級的小孩自己背著書包,家長在後面跟著,
絕對不給孩子拿任何東西,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更加有意思的是,我跟幼兒園的老師聊天,
他們幼兒園給孩子洗冷水澡,
鍛煉孩子的身體健康能力。
我問:洗涼水澡,孩子感冒了怎麼辦?
家長不會罵你們嗎?
不會,家長把洗澡感冒的孩子領走,
說一句:“對不起,是我沒有把孩子培養好,
回去繼續培養直到洗冷水澡不感冒再來。”
對於怎麼培養孩子,我們還需要去思考。
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我們能否幫助孩子培養重要性格特質!
在美國曾經有一個調查:
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不是我們給幼年的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
而是在於能否幫助孩子培養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質,
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責任心、
勇氣以及自信心,這些將影響其一生。
擁有堅毅品格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堅毅怎麼培養?我想到挫折教育。
對於挫折教育,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父母想的是,打罵得越多,孩子越皮實。
很多有出息的孩子都是被打罵出來的,
我小時候被打罵,現在一點點心理障礙都沒有。
因為農村孩子家家戶戶都打孩子,扯平了。
語言也好,行動也好,
是不是給孩子造成心理障礙和心理傷害,
如果沒有的話,那就沒事。
定規矩有時候也是一樣,
規矩的嚴厲性跟規矩的合理性是必須要考慮進去。
我兒子3歲左右的時候,用餐巾紙擦完鼻子往地上扔,
我回家看完讓他撿起來,他還故意再扔一張紙。
我也沒打他,冬天給他棉襖一披關到門外去,
孩子在門外害怕,過了五分鐘敲門了。
我說你幹什麼?回來撿紙。
撿起來扔到垃圾箱裡面去,
從此以後不再往地上扔任何東西,
這種嚴厲對他沒造成傷害。
我們很多孩子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
也不願意參加團隊合作,他怕在團隊當中被人比下去。
家長需要告訴孩子:你自己不要跟別人比,
只要在這個活動中感到快樂就可以了,
孩子從小養成凡事都要比較的心態,
比到最後,心裡就會失衡。
我時常帶兒子去爬山,1700米、1800米一天爬上去,
徒步30公裡,走不動也得走,培養他的毅力,
這跟學習沒關系。
我也培養他的創新能力,他對3D打印機感興趣,
我就給他買。
誠信、誠實、負責、友好、善良……
這些是教育孩子的核心詞。
把握這些東西以後,其它東西都是生出來的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