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計較,越傻越有福報

 

俗話說:「傻人有傻福」。但在我們現在的社會觀念來看,人都是希望別人稱讚自己聰明、精明,誰也不願意讓人說傻。那這句話到底對不對呢?有沒有道理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

計較是一切煩惱的源泉,所謂傻,就是計較的少,什麼都不在意。聰明人,什麼都看得很真,看得很清楚,算盤打得很精,善於衡量利弊得失,這種人活著就很累,總想著為自己多撈些利益好處,總怕自己吃虧上當。


《紅樓夢》裡有一句名言:「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就是警戒世人,不要把個人得失算得太精,你再能算,也算不過天道。《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可算是聰明絕頂的人了,他的聰明才智,誰也沒有話說,但是他卻沒有福報,五十四歲就死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就會發現,有些人,他們從小老實厚道,不聰明,上學的時候成績也不好,看起來傻傻的,但人家成年後,卻過得順風順水,家庭和睦,事業興旺,這就叫傻人有傻福。而那些看起來很精明的人,卻過得未必怎麼好,甚至生活一塌糊塗,充滿煩惱痛苦。

《莊子.達生》裡有一個寓言故事,叫「呆若木雞」。這個成語現在人經常當貶義詞用,形容一個人呆頭呆腦,或者因為恐懼和驚詫而發愣的樣子。其實這個成語在古代是個褒義詞,沒有一點貶義的意思,它是用來比喻一個人的修養境界,自然無為,精神內斂,就像一隻木雞一樣,不為外界環境所擾,精神內守,佁然不動,令其他鬥雞望而生畏,不戰而逃。

這個成語意義演變的過程說明,古人的價值觀念和現在的價值觀,正好相反。古人講「大智若愚」,越是有智慧的人,看起來越是很愚笨的樣子,而那些喜歡耍小聰明的人,才是愚蠢的,所謂「大愚若智」。所以在古代如果說一個人很聰明、很精明,那並不是在誇獎他,千萬別誤會。

 

 

古人說:「仁者無敵」,也並不是說這個人很厲害,誰也打不過他。而是說仁慈寬厚的人,對誰都很慈悲,不會計較個人利益得失,所以他根本就沒有敵人,即使別人去陷害他、欺騙他、侮辱他,他都不會在意,不會把對方當成敵人,這就叫「仁者無敵」。如果按現在的觀念去看,這種人就是有點傻了,但這可不是真傻,這種人就不能流芳百世,也會積累下很大的福報。


所以我們活在世上,不要太較真,不要太計較,最好就是傻傻的,呆呆的。讓別人去耍小聰明,我們做個笨人就算了。《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的利益得失、貧賤富貴,都是短暫而不永恆的,轉瞬即逝,大家沒必要那麼執著。不執著也不是說不做事,事情一定要認真去做,但不要當一回事,心裡沒有掛礙就行。

 

總之,越是愚癡的人,就越願意佔便宜;越是有智慧的人,就越喜歡吃虧。虧吃多了,後面有福報等著你;便宜占多了,後邊有災禍等著你,所以古人說「吃虧是福」。

「傻人有傻福」,這句話沒錯,傻也不是真傻,聰明也不是真聰明,是社會觀念顛倒了。那就讓別人繼續他的聰明,我們繼續我們的傻,繼續念我們的阿彌陀佛,大家相安無事,天下太平,這多好。

Facebook分享!

分享工具:

按追蹤 加入粉絲!好文章 每天找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