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始終相信,
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應該學會吃苦耐勞,
培養出他們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
以及改變世界的本事。
而被嬌慣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長大後的社會適應能力差,
這樣的孩子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
不會惶惑無助,而是自信堅強。
德國的孩子在長大後,
都會離開父母去自闖一片天地。
(繼續往下閱讀…)
體會其他國家生活,學會思考人生
所以在德國,
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學生在假期的時間,
萬里迢迢來到南美洲和非洲一些較為貧窮的國家,
他們不是出國旅遊,也不是勤工儉學,
而是來過上一段艱苦的生活,
在這項獨特的體驗活動中鍛鍊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切費用為自費,是名副其實的自己掏錢「買苦吃」。
到一個貧窮的國家或地區生活,
可以加深孩子對社會的了解,
在貧與富的親身實踐體會中,
認真思考人生,學會同情,珍惜自己的擁有。
如今這已是德國城市孩子們成長中的一項必修課。
孩子繼承萬貫家財不一定是好事,
德國的父母認為,
如果讓年輕人輕易得到巨額財富,
很可能會將他們推向墮落的深淵,
所以很多依靠自己奮鬥成為富豪的德國企業家們,
都紛紛表示不會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子孫,
而是將絕大部分甚至全部財產都捐給了社會慈善機構,
而且子女們也對父母的這種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
在西方社會中,
人們都普遍認為父母的財產是屬於父母的,
他們有權利去支配自己所屬,
作為子女,不應該期望從父母那裡得到財富,
屬於自己的財富只能通過自己努力工作來獲得,
他們相信這樣才會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只有懂得尊重別人,才會擁有尊嚴
德國人深信:
社會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
只有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配擁有尊嚴,
整個社會氛圍才會和諧,
人們生活才會愉快和安定。
有位華人男士去德國探親時,
一次在遊覽漢堡動物園途中去了趟衛生間。
當他出來時,被一位德國女士攔住問道:
「可曾見到一個小男孩兒在裡面?」
她說兒子進衛生間很久了,到現在還沒有出來。
這位華人想起剛才確實聽到衛生間裡有聲音,
於是回頭進去找,在衛生間最裡面的位置,
他看見一個小男孩正在認真地修理水箱的拉杆,
這個男孩只有 12 歲左右,
這位華人和孩子攀談後得知,
原來是馬桶的拉杆突然失靈,沖不下水,
男孩為了把自己用過的廁位沖乾淨,
不把髒臭留給下一位,就自己動手修理。
這名德國的男孩認為,
讓別人難受,有失自己的尊嚴。
在德國生活的華人也會感到,
德國的父母非常注意對孩子這種品質的教育。
品德培養,真的很重要!
德國人的心目中有這樣一個觀念:
美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
他們從來不要求孩子去死記硬背道德準則,
而是要求孩子從心靈深處、
從日常生活中去體會什麼是倫理道德。
德國中小學校里有個課程叫:
「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
課程不是要孩子樹立遠大理想,
而是讓他們了解如何自律和怎樣融入社會。
這門課程主要有四個核心觀念:
熱愛生命、公正平等、誠實、守信。
而且德國的中小學
非常注重對孩子靈性的啟蒙,
學校開設了各種信仰課供選修,
包括基督教,佛教和道教在內的世界主要宗教。
德國的教育界認為,宗教中對神靈的認識,
可以啟發孩子們對精神和生命自由的思考,
對孩子們的人性和品德培養至關重要的。
德國的小學生很輕鬆,只上半天課,
一年級算術只要求認識 1 到 20,要求不高。
但他們有一門很重要的綜合課,
相當於把地理、歷史、人文、文化、宗教、
各類常識和政治等綜合在一起,涉及的範圍很廣,
這門課讓孩子們在短時間內學了很多知識。
而它的高明之處就是從各方面的基本知識入手,
讓孩子們對人,家庭和社會有個概括的認知
老師會給出各種不同的題目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演講,
這就要孩子們在課外自己找資料,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德國的小孩在很小年紀時,
會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就不奇怪了。
不僅如此,多數德國學校每周都會有班級討論,
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
讓孩子發表看法,然後大家討論,
自己去領悟和判斷是非對錯。
集體遊戲也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
在大家共同參與的遊戲過程中,
孩子會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
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德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
也會組織學生到養老院陪老人聊天和做義工等活動。
還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公益或環保活動,
激發孩子們的愛心和社會責任心。
在德國人看來,
高貴的品德就是自重與尊重別人,
是對社會和大自然的熱愛緊密聯繫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