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則新聞:
一個北大畢業、
留學美國的男生寫了上萬字的長信,
總結父母的種種不是,
並且說自己已經十二年沒有回家過年,
拉黑父母六年。
新聞本身已經夠沉重的了,
更加令人難過的是,
很多微博網友在評論中說「我爸媽就是這樣」,
還有不少人讚賞當事人與家庭決裂的勇氣。
這幾年來,
在網路上抱怨父母的人越來越多了,
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
人們開始意識到早年經歷對人的影響之大,
許多人忽然發現:
我不如「別人家孩子」,
原來是因為我沒有「別人家父母」!
但是,把問題歸咎於父母,
就能解決問題了嗎?
(繼續往下閱讀…)
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我也想要「別人家的父母」
看了這個新聞,我很受觸動,
我當年也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雖然沒考上北大清華,
但在那個小地方也算個頂尖生,
過年走親戚,
表哥表姐們都害怕大人問成績,
只有我被我媽領著,
四處炫耀期末又考了多少分,排第幾名。
那時候我是驕傲的,
別人都說這孩子將來有出息,
都是父母養育有方啊,
於是我也以為我有最好的爸爸媽媽。
我不過是脫離父母的選擇,
就這麼不可接受嗎?
後來我考上了某重本大學,
讀了父母為我選擇的專業,
卻發現自己並不喜歡。
我和家裡說了轉專業的想法,
媽媽卻好像變了一個人,
她不再誇我聰明、會讀書了,
反而罵我貪玩、任性,
說我將來幹什麼都不會有出息。
那段時間我感到很迷惑:
不過是換一個職業方向,
脫離了他們選擇的軌跡,
就這麼不可接受嗎?
我的興趣和感受不重要嗎?
為什麼我的父母不能像別人那樣,
總是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孩子?
我才發現,
其實我早就已被爸媽壓制住了
我堅持自己的選擇,
為此和家裡吵得精疲力盡。
朋友看我狀態不好,
就介紹我去看心理諮詢。
在諮詢師的引導下,
我想起了過去的很多事情。
比如以前,
媽媽雖然會在其他親戚面前誇我考了好成績,
但接下來總會說:
「這孩子就是讀書不用我操心,
其他的什麼也不會,你看她都不太說話。」
比如每次沒考好的時候,
媽媽都會安慰我沒關係,
但是那壓抑的氣氛
讓我感覺她不是在安慰我,是在安慰自己,
她一定比我更加介意。
有趣的是,
過去我並不覺得自己過得多麼不快樂;
但是在那段時間,
我想起的往往是一些令人難過的事情,
甚至能發現新的細節。
不完美的父母當年,
也是被不完美的父母養大
後來有一次,
我抱怨媽媽總想知道我在幹什麼,
讓我感覺很不自在。
諮詢師說:
「當然了,你一個人在外地,
媽媽完全不了解你的生活狀態,
會擔心是很自然的啊。」
我忽然意識到:
我一直在關注自己的感受,
卻從未考慮過父母的感受。
考慮父母的感受其實不容易,
尤其是,和父母對話的時候
他們往往更加關心我們怎麼樣,
卻很少提自己。
我後來才理解,
為何父母會這樣對我們
媽媽也很少對我說自己的事情,
但她說過的那些對我來說都很有意義,
比如她說,
她小時候父母總是讓孩子們在院子裡玩,
自己去串門聊天、打牌,
她覺得很孤獨。
她說:「我們那時候孩子多,
大家都不怎麼管,都放養,
那怎麼行?那時候我就想,
將來有了孩子一定要好好教育。
你現在覺得我管太多,
我那時候巴不得有人這麼管我。」
儘管我還是覺得她對我管得太多,
但現在我能理解她為什麼想要這麼做,
也在學著更加溫和而堅定地拒絕她。
父母的不完美和不幸,
又何嘗不是他們父母造成?
沒有誰天生就是完美的父母,
既然許多人覺得是父母的種種過錯
導致了今天自己的不幸,
那麼父母的不完美和不幸,
又何嘗不是他們的父母導致的呢?
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愛,
但是我知道他們盡力了。
在那個少有產前培訓班和育兒課程的年代,
剛剛當上父母的他們,
已經做得很好了。
當然,有些父母可能沒有盡力,
但那多半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已經分崩離析,
他們已經無法照顧好自己。
有些問題就像詛咒一般,
在家庭內部代代相傳,
沒有哪一代人的痛苦會比其他人要輕。
與父母和解,
就是與自己和解
西方有弒父神話,
並將其視為反抗父權和成年的隱喻;
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強調孝道,
反抗父母是不被允許的。
現在很多人已經開始意識到父母的不足,
這實際上是一個進步,
但我們不能停留在這一步。
如果一味抱怨父母,
人很容易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
所以越是想要改變父母,
我們越是感到無力改變;
而且每個人身上都有父母的一部分,
因此越是怪罪父母,
我們就越容易感到自我厭惡。
更糟糕的是,許多實驗研究證明:
當人們表達憤怒或進行攻擊後,
會不斷進行自我辯護,
這反過來又會導致更多的憤怒和攻擊。
也就是說,為了避免認知失調,
在憎恨父母的時候,我們必須讓自己相信
「都是他們這麼糟糕,我才這樣對他們的!」
這種信念又會引發更多的恨。
怎麼跳出這個惡性循環呢?
簡單心理諮詢師魏湘在一篇文章裡提到,
現實生活中,
很多人對於父母的感受
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
「我的父母特別好啊,他們說的都是對的」;
第二個階段會覺得
「父母怎麼這樣啊,
原來我的很多問題都是他們造成的,我恨他們!
他們不改變,我能怎麼樣?」
第三個階段是:
「原來他們是這樣的,
我是在這樣環境長大的,所以我是這樣的;
我接受這個現實,不再期待他們改變,
還是自己看看如何來讓自己更好吧。」
原生家庭只是你生活的部分,
它不足以定義你
我們常常抱怨父母總想控制自己、改造自己,
但當我們試圖改變父母的時候,
又何嘗不是在做同樣的事情?
還有許多人抱怨父母沒有自己的生活,
喜怒哀樂都圍繞著孩子;
但是當我們把自己的不幸
都歸咎於父母的時候,
是不是也放棄了「自己的生活」?
成年的定義不僅是生活上的獨立,
更包括心理上的分離。
我們都知道家庭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
而一個成年人應該有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
有自己的工作、朋友、伴侶甚至孩子
——原生家庭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它已經不足以定義你。
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才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最重要的是,接納父母的不完美,
也就是接納自己身上
抹不掉的一部分,
進而慢慢接納全部的自己,
無論你多麼不願意承認,
我們就是無法斬斷與父母之間的聯繫,
我們的細胞裡有著他們的基因,
我們舉手投足間有著他們的痕跡。
所以,只有接納了不完美的父母,
我們才能接納同樣不完美的自己。
你有不愉快的過去,
但是你還有未來啊。
是時候了,
長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大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