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修養,決定了 孩子未來的高度!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聽到一個故事:

一位報名參加了親子境外團的媽媽,


帶著孩子出國旅行。

正逢旺季,旅遊的人很多,

為了排隊買一些當地的紀念品,

她們和導遊走散了,人生地不熟,

大家英文也不好,都有點慌亂。

她的兒子那時候剛滿 8 歲,

來到這種人生地不熟的全陌生環境,

又遇到這種狀況,

就一直拉著她的衣角,生怕被丟掉。

她有些焦急,一邊安慰著孩子,

心裡卻無可奈何。

而同團的一個 6 歲的孩子,

卻主動用英文和小販溝通,

借到手機找到導遊,大家都讚嘆不已。

(繼續往下閱讀…)


 
 
 

 

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期待,

都是一種過激的壓力

據說,這位 8 歲孩子的媽媽

一路都在數落自己家的孩子,

並時不時的流露出對別人家孩子的羨慕。

其實她所描述的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和別人做對比的心情也不難理解。

多數父母都會把對孩子的期待

轉化為一種過激的壓力。

 

更有急功近利的家長,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

打著「都是為了孩子好」的口號,

給孩子報各種班,花各種錢,

潛意識其實是在掩蓋的是

自己內心的迷茫和焦慮…

 

而且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都把不對的事套上「愛」

愛是教育的根本,

而父母對孩子的愛也從來不容否定。

然而,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把一切做的對的不對的事情

都罩上「愛」的保護傘,

成天叫嚷著:

「我的初衷是好的啊!」

「還不是為了他好!」

這種做法,

其實都是對孩子成長的不負責任。

 

 

母親對孩子的教育,

會決定他們的教養好壞

母性的力量勝過自然界的法則,

孩子有沒有良好的教養,

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一定和母親最初的教育脫不開關係。

竇靖童出生時,

王菲曾給她寫過一首歌,叫做《童》,

歌詞裡唱道,

「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這短短十二個字大概就寄託了

王菲對女兒們最大的希冀了。

 

讓自己變得更好,

是王菲教育孩子最有力的方式

在她的言傳身教下,

女兒們都表現出了良好的修養。

以竇靖童為例:

一落座,

便體貼地問助理

要不要挪一下位置以坐得更舒服;

助理不小心把水潑到電腦上時,

就及時遞上紙巾;

採訪結束,

從不忘把從隔壁桌拿來的椅子物歸原位。

媽媽的素養,

真的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

 

把自己生活和孩子綁在一起,

是錯誤的親子關係

孩子,不應該是父母人生的 ok 蹦,

很多家長停止探索人生,

把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綁在一起,

孩子成績好了被表揚了就開心,

考砸了就心情灰暗,

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親子關係。

實際上,

孩子是無法負擔兩個人的成長的。



 
 
 

一則影片描述 8 位來自不同行業的媽媽,

面對「輸在起跑線」、「學區房」

等犀利的教育問題表達了自己的不同觀點,

在結尾,當被問到讓她們意想不到的問題,

每個人的回答又讓人瞬間淚奔。

影片中的媽媽,都有著這樣的焦慮,

她們不僅僅只關注孩子的分數,

而是專注孩子能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然而期待越高,盲點越大,

對教育的焦慮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嚴重。

英國心理學家希爾維亞克萊爾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

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

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

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

找到熱愛的領域和方向

其實,如何教育孩子,

是作為父母必修的基礎課。

不論幫孩子報名什麼班,

都不應該是父母緩解自己內心焦慮的藉口,

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熱愛的領域和方向,

其價值大於任何知識。

而語言作為通往世界的橋樑,

不僅是了解外界的工具,

也是多一種讓孩子發現內在潛力的可能性。

 

有句話說得好,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每個媽媽在成為媽媽之前,

也是媽媽手心的寶貝,

而一旦從女孩過渡到母親的身份,

就變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超人。

母愛大概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

而對孩子的期待

與對如何完成這份期待的迷茫,

讓母愛中多添了幾分無奈與焦慮。

Facebook分享!

分享工具:

按追蹤 加入粉絲!好文章 每天找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