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活著。
第二個層次:體面地活著。
第三個層次:明白地活著。
周潤發活到了第三個層次。
看破財富,
他把所得全數捐給慈善機構
你知道周潤發出道以來賺了多少錢嗎?
有媒體估算:13億。
還有媒體估算:23億。
更有媒體估算:34億。
但一個都沒估算對。
上個月,發嫂陳薈蓮,
參加一檔訪談節目時透露:
「一共有56億。」
這個身家簡直讓人驚駭。
但更讓人驚駭的是發嫂後面一句話:
「我們已把這筆錢百分百捐了出去,
已設立好慈善基金會,手續也辦妥了。」
56億,全捐。
(繼續往下閱讀…)
十年前,任泉和發哥演戲時,
問了發哥這樣一句話:
「發哥,你賺這麼多錢,給誰花呢?你又沒孩子……」
周潤發笑了笑,說:
「這些錢不是我的,我只是暫時保管而已。」
這句話一下把任泉整蒙了。
「不是你的,暫時保管,啥意思?」
現在,任泉終於知道答案——做慈善。
多年前,黃霑說:「發哥已看破財富。」
為什麼他還在用老款諾基亞?
他說,要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
當時看到這話,我不信。
現在,我信了。
這檔節目叫《我要問發哥》。
節目中,很多人向發哥提問。
其中一個問題是:
「發哥,你用的是蘋果還是三星?」
結果發哥說:「我用的是諾基亞。」
他不但用的是諾基亞,
而且用的是很老款的諾基亞。
前年,發哥的諾基亞壞了。
這才用上了智能手機。
智慧手機不是新買的,
而是發嫂淘汰不用的。
發哥不玩手機、不玩微信。
他說:「我們其實並不需要太多資訊,
而是應該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
坐地鐵
坐公車
坐渡船
香港市民中流傳著一個段子:
「想遇到香港明星,就到中環奢侈品店逛街,
想要遇見周潤發,
就到地鐵、公交站和菜市場。」
發哥雖然貴為國際巨星,
身家又高達56億元,
但他出門不坐名車、遊艇,
他就喜歡擠巴士、地鐵、渡船。
所以香港市民調侃他是「賤骨頭」。
聽到這稱呼,發哥笑得合不攏嘴:
「我沒有司機或者其他工作人員,
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
人越成長,越發現,
人生中真正難的不是賺多少錢,
而是如何保持住一顆安寧的心,
過著平凡而快樂的生活。」
鄭伊健有句話說得很到位:
「當很多明星整天想著如何炒作自己時,
發哥已經做回普通人了。」
發嫂:「他不喜歡買東西,
他一個月只消費800塊。」
任泉和發哥一起拍戲時,
發現了發哥的一個秘密:
「發哥竟然去秀水街買便宜衣服。」
任泉以為這是個秘密,
其實這在香港早已不是秘密。
發哥買東西從來不去高級商場,
他只去平價商場和便利店。
「買98元一件的T恤。」
「買15元一雙的拖鞋。」
「還和老闆討價還價。」
在購物上,發哥就是這麼摳門。
發嫂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說:
「他不喜歡買東西,
他一個月只消費800塊。」
那年,發哥上央視《藝術人生》。
朱軍問:「你會買哪些名牌衣服?」
發哥眯著眼,笑著回答:
「不需要,我的衣服都穿了十幾年了。」
然後,周潤發反問朱軍:
「你做完節目的衣服怎麼辦?」
朱軍說: 「拿回家接著穿。」
周潤發問: 「你穿著舒服嗎?」
朱軍說: 「不舒服,一點不舒服……」
然後,發哥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覺得衣服這些東西,
不是穿給別人看的,
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就行了。
所以我不會買很貴的衣服。」
他喜歡和小攤販聊聊天:
這樣他才知道自己生活在甚麼環境
有一次,美食家蔡瀾約好友吃飯。
席間,演員曾江誇讚蔡瀾:
「蔡瀾可是這一區的皇帝。」
蔡瀾聽了,趕緊搖頭:
「我只能說是個熟客,九龍城真正的皇帝是周潤發。」
為什麼說周潤發是九龍城的皇帝呢?
「發哥跟這裡的攤販融成了一片,
每一家店他都熟悉得不得了。
見到店主就問長問短,連人家家裡的祖母都記得。
這裡的店鋪就像他家的一樣,他可以隨意賒帳,
吃完就簽單,幾個月結一次賬。」
記得一句不知道誰說的話,
「真正活明白的人都有一個特質,那就是充滿了煙火氣。」
我想,發哥就是這樣的人吧。
他說:「這就是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不可能說你當了演員,就沒了這個習慣。
我喜歡跟那些小攤販聊聊天,
起碼知道現在的生活是什麼環境,
你才曉得自己活在什麼地方。」
發哥喜歡泡在那些美食、嘈雜、吵鬧、歡笑與淚水中,
他覺得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煙火氣才是生活的真諦。
沒有了煙火氣,生活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
別人嫌他過生日寒酸,
他卻覺得人間最有味的就是清淡。
2015年5月18日,發哥迎來了60歲生日。
60歲,花甲之年,算是大壽了。
可發哥這個生日卻過得極其寒酸:
找了一個很不起眼的餐館,
沒有邀請任何名流與明星,
只有發嫂和他兩人,
還有發嫂送的一個小蛋糕。
有個網友把發哥慶生的照片發上網後,
迎來一片唉聲歎氣:
「怎麼感覺這麼寒酸呢。」
「怎麼感覺這麼淒涼呢。」
但發哥自己卻樂在其中:
「人間最有味的,就是這清淡的歡愉。」
吳孟達跟他借錢,
他一塊都不給:「你自己解決!」
周潤發和吳孟達,既是同學,又是好友。
兩人一起進無線,也一起走紅。
但吳孟達走紅後,開始沉迷酒色和賭博,
於是欠下30萬元鉅款。
他被人追債,拿不出錢,
只好去找好友周潤發。
哪知發哥一塊錢都不給,
只說了五個字:「你自己解決!」
吳孟達氣得咬牙切齒:
「我這輩子最恨周潤發。」
後來吳孟達接到一部戲
才發現周潤發就是他的貴人
就在吳孟達走投無路的時候,
他突然接到了一部戲。
這部戲,不僅幫他還清了債務,
還讓他拿到了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頒獎現場,發哥向他道喜。
吳孟達扭過頭,毫無理睬。
事後,吳孟達請導演吃飯:
「感謝你幫我走出困境。」
導演說了一句:「你應該感謝的是發哥。」
原來,是發哥向導演推薦了吳孟達。
發哥對導演說:
「如果我拿30萬給他,他還是會在賭場上輸光,
還是會在夜店喝到爛醉。」這才是真正的友情吧。
「他當面批評你,卻在背後說你好話。
他從不阿諛奉承,卻時常雪中送炭。」
發嫂每年生日,發哥都會製造驚喜
1986年,發哥與陳薈蓮結了婚。
婚禮上,陳薈蓮動情地說:
「這一生,上天賜給我最好的禮物
就是讓我成為周潤發的妻子。」
遇到發哥,她真的是賺大了。
一結婚,發哥就把財政大權上交了。
每月只留800塊零花錢,
其餘所有片酬悉數上交。
發哥對感情很是用心,發嫂喜歡吃蟹,
所以只要蟹一上市,發哥就會買蟹煮蟹。
結婚30年來,發嫂每個生日,都會收到發哥精心準備的禮物。
「他把禮物藏起來,讓我去找。每次找到禮物,我都驚喜不已。」
不要孩子不遺憾嗎?
他說:我們已經很幸福,不再奢求
你知道發哥為何一直沒有孩子嗎?
其實婚後第二年,發嫂就懷了孕。
可就在發哥準備嬰兒衣物時,
一個悲劇發生了:「7個多月的胎兒,
因臍帶繞頸窒息不幸夭折。」
痛失孩子的發嫂,整日活在自責與悲痛中。
用了7年,發嫂才從悲痛中走出來。
為了避免妻子再受生產的痛苦和不測,
發哥就做了一個決定:不再要孩子。
後來,經常有人問發哥:
「不要孩子,不會遺憾嗎?」
發哥總是一臉淡然地說:
「沒有遺憾,我們兩個人已經足夠幸福,
其他的我就不奢求了。」
很多明星名流一有錢了,就出去找女人找樂子。
但發哥結婚31年來,從未有過一絲緋聞,
連娛記都懶得編他的桃色新聞,因為沒有人會相信。
有人問發哥:「你覺得愛情是什麼?」
他說:「感恩與陪伴。」
他拍片不是為了賺錢,
就只是單純喜歡而已
有人問發哥:
「你那麼有錢,為什麼還要不斷拍電影?」
「難道拍電影,就是為了以後多捐一點嗎?」
發哥哈哈大笑地說:
「我拍片不是為了賺錢,
也不是為了追求名聲,
我就是喜歡而已。」
很多人為什麼一輩子過得都不快樂呢,
我覺得發哥說得特別好:
「就是沒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人的能力雖有大小,
但有一點是共同的,
就是一個人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
才會活得有意思有滋味。」
姐姐偷偷拿他的作品化名參賽,
沒想到得了攝影大獎
不拍電影的時候,
發哥就喜歡背著相機到處閒逛。
他喜歡攝影。
如果說電影是他的事業,
那麼攝影就是他的癖好。
兩者缺一不可。
一個人去看景,一個人去拍照,
一個人回來蹲在暗房裡洗照片。
「我真的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1997年,香港回歸,
發哥的姐姐偷偷拿了他三張照片,
化名去參賽,沒想到竟然拿到了攝影大獎。
發哥喜歡拍香港風貌,
香港知名攝影師夏永康說:
「香港拍風景最好的人是發哥。」
但發哥覺得拍得好不好不重要:
「我就喜歡享受那個過程。」
看到沉浸在攝影中的發哥,
我想起了一句話:人無癖,便無趣。
人無癖,就活得百無聊賴。
人有癖,功夫花在所癖之事上,
物我兩忘,不是高人,便是妙人。
發哥就是一妙人。
周潤發:人生最大的錯誤,
就是用健康換取身外之物。
這幾年,發哥愛上了爬山。
他每週都會抽出幾天時間,
去爬香港大大小小的山。
一爬,就是六個小時。
半年下來,他減了27斤。
記者問:你為什麼喜歡爬山啊?
發哥回答說:
「我的人生座右銘,
就是開心、快樂和健康,
但是快樂和開心,
都必須以健康為基礎。
有好的身體才可以享受好的人生。
以前我拍電影透支了好多,
後來我漸漸懂得了:
人生最大的錯誤,
就是用健康換取身外之物。
所以我現在要補回來。」
人活著,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活著。
就是追求生存和溫飽。
現在中國還有一部分人活在這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體面地活著。
顧名思義,就是要活得體面。
別人有房了,我也要有房。
別人有車了,我也要有車。
別人當處長了,我也要當處長。
就是追求一定的“名權利”,
以求活得跟別人一樣體面,
或者活得比別人更加體面。
我們大部分人,都活在這個層次裡。
第三個層次:明白地活著。
明白地活著屬於精神層面的活著,
就是知道自己是誰,
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什麼,
所以生活就刪繁就簡,
砍掉外在多餘的東西,
去追求內心的自在和豐盈。
正如漫畫家蔡志忠所說:
「每塊木頭都可以成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餘的部分。」
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
發哥就活到了第三個層次。
他把生活中多餘的東西,
都毫無猶豫地砍掉了,
然後活出了一片「素與簡」:
陪伴一個懂我的愛人,
專注一件喜歡的事業,
尋覓一個悅心的癖好,
交往幾個如水的朋友,
鍛煉一個健康的身體。
人生之大幸福,
就藏在這素簡的平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