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還生活在這個社會裡, 社會交往和人際溝通就是每個人都躲不開的課題。人際交往是有自己的規則和禁忌的,規則之內行事,是從容得體、進退有度,規則之外行事,就是拎不清。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與這3類人糾纏!
很早以前看過莫言寫的一篇文章。
有一次,莫言請人去吃烤鴨。
大家都酒足飯飽之後,桌子上還剩下許多。
(繼續往下閱讀…)
農民出身的莫言心想,多可惜啊,那些大蔥、大醬、潔白的薄餅,香酥的鴨肉,都是好東西,浪費了是要遭天譴的。
於是莫言就繼續吃。這時,有人開口了:“瞧瞧莫言吧,非把他那點錢吃回去不可。”
莫言感到臉上火辣辣的,好像挨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那人又說:“你們說他飯量怎麼會這麼大?他為什麼能吃那麼多?要是中國人都像他一樣能吃,中國早就被他吃成水深火熱的舊社會了。”
莫言回老家後,委屈地將這件事說給母親聽。
母親讓他以後再去吃宴席前,先喝上兩碗稀飯,再吃上兩個饅頭。
回到北京後,莫言就按母親所說,去吃宴席前先墊飽了肚子。
在宴席上,他吃得慢條斯理、溫良恭儉讓。
結果一人卻說:“看看莫言那假模假樣的勁兒,好像他只用門牙吃飯就能吃成賈寶玉似的。”還諷刺他做人不夠本色。
生活中永遠有這樣的一些人,總是莫名其妙地詆毀你、傷害你。
如果你都去計較、和對方糾纏,
那你只會筋疲力盡,生活變成一地雞毛。
就像作家李尚龍所說:
“永遠不用和不屬於自己的一類人過多解釋,那純粹是浪費時間。”
層次不同,無法溝通。
生活中如果遇到這3類人,永遠不要和他們糾纏。
01不要和“垃圾人”糾纏
大衛·波萊寫過一本書,叫《垃圾車法則》。
他說,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人就像垃圾車,他們裝滿了垃圾四處奔走,充滿懊悔、憤怒、失望的情緒。
隨著垃圾越堆越高,他們就需要找地方傾倒,釋放出來。
如果你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把垃圾一股腦兒傾倒在你身上。
所以,有人想要這麼做的時候,千萬不要收下。
只要微笑,揮揮手,祝他們好運,然後,繼續走你的路,這樣你會更快樂。
微博上有一位博主,在網上說出了她的經歷。
在超市一樓的美食廣場,當時博主在看高高掛著的奶茶價目表。一個一歲左右的孩子,沖出來直接撞在了她的腳上,摔倒時磕破了嘴唇。
博主將小孩扶起,結果孩子的爸爸一把將博主攔住,說:“你不能走,這孩子嘴撞破了,你得給他負責醫藥費。”
博主沒有和他理論,而是微笑著說:“您稍等,我們報警吧。”
等待員警到場期間,之前全程不在場的媽媽,反復地在教孩子說:“寶寶,是不是這個阿姨推倒你的呀?”“是!”“那等下,你跟員警叔叔也要這麼說哦!”接著,員警來了,他們一起前往附近的派出所。
孩子的父親,不停地想套博主的話,要她承認錯誤,承擔醫療費、營養費。博主全程只微笑,不說話,用手機拍下照片和視頻,不接受任何調解。孩子的父親就惱了,不停地辱駡,用激將法,想要挑起博主的情緒。
博主堅持請他們去法院訴訟,拒絕任何調解。
最後,夫妻倆只能帶著孩子走了。
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人,
他們逮著機會就到處找碴。
在網路和現實生活中時刻髒話連篇、罵罵咧咧的鍵盤俠……
遇到這種“垃圾人”,請遠遠地躲開,千萬不要糾纏。
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說過:“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我們無法改變這類人的品性和素質,但我們可以選擇不糾纏。
不糾纏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智慧。
02不要和自以為是的人糾纏
前幾年在聚會上認識了一個男生。有一次他說在我公司樓下,想請我吃飯。我們經過一家星巴克的時候,看著坐在精緻的沙發裡喝咖啡的男男女女,他突然發出了一聲嗤笑:“呵,裝。”
我詫異地看了他一眼,他面露不屑地說:“那些在星巴克裡拿著一本書、或者捧著個筆記型電腦的,都是為了裝逼唄。”
我默默無言,因為自己也時不時地在週末拿本書,在星巴克裡待一下午。不是為了所謂裝,只是因為喜歡裡面的氛圍罷了。
“我覺得那些人也是,有錢沒處去。何必花上百八十塊喝杯味道奇奇怪怪的東西呢?即溶咖啡不也是差不多嗎……”
他繼續喋喋不休地發表著他的意見,我卻愈加沉默了。
後來吃飯的時候,他也是時不時地在評價著別人:
“你看坐那桌的那個女的,妝化得那麼濃,一看就不是正經女生。坐她旁邊的,估計就是她的乾爹吧。”
“你看我朋友圈裡的這個女的,每天都會刷到她的動態,簡直閑得要命。”
……
一頓飯吃得我既彆扭又不舒服。
總有一些人,自以為見多識廣,習慣性地給別人貼標籤,對別人的生活指指點點、妄加議論。
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達克效應”,指的是那些能力較弱、認知水準較低的人,反而更自我感覺良好、喜歡自以為是。
遇到這種人,不用糾纏,不用理論,就像《歡樂頌》裡的那句話一樣:“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長短。”
畢竟,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
03不要和愛貪小便宜的人糾纏
朋友圈裡有個軟妹子,業餘時間喜歡自己做點烘焙。
看到她在朋友圈裡發的豆乳盒子、千層蛋糕、小餅乾的廣告,我都會時不時地找她買一些。
後來,漸漸地,卻再也沒看到她發朋友圈了。
我有點想念她做的榴槤千層,就在微信上問她,是否還有自己做烘焙。
她發過來一個無奈的表情。
原來,自從她開始做烘焙後,經常有些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好幾年沒聯繫過的老同學來找她。
有的讓她先送他們試吃幾次,有的讓她給打個半價,還有的乾脆一次接一次地賒帳。性格比較軟弱的她,面對熟人總是不好意思拒絕。“送一次兩次還可以,但是天天叫我送,真的入不敷出啊。”
“那些烘焙工具、黃油、淡奶油,還有水果,真的很燒錢的……”
我可以想像她打出這幾行字時那欲哭無淚的表情。
生活中,總有那麼些喜歡占小便宜的人。
反正你畫畫那麼厲害,給我免費畫個頭像吧。
你不是學英語的嗎,幫我翻譯一份材料吧。
你不是中文系的嗎,暑假你幫我孫女輔導一下作文唄。
親戚之間就別收錢了。
……愛貪小便宜的人,一點小利就能讓他們不計形象、暴露格局。
當他們貪小便宜成了習慣,習以為常後,
一旦不如願,就能立馬翻臉,甚至不惜抹黑造謠別人。
遇到這樣的人,只能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告誡自己:
“只有人能把自己的境界提高一個層次,
才不會因為近期的抑鬱而傷懷。”
不與貪小便宜的人糾纏、慪氣,才能從不良的情緒中解脫。大衛·波萊說:“生活只有10%是靠你創造的,而有90%則是看你如何去對待的。”
我們一生的精力十分有限,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去浪費口舌。
面對這3類人,無論你再怎麼講道理,都是徒勞。
如果把精力和時間,一味耗費在這樣的瑣事上,
那將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與這3類人糾纏。
對於那些不斷消耗你的人,要學會及時止損,趁早遠離。
將更多的時間,
花在關注、提升自己上,才能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