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國家,很少看到長年臥病在床的老人,而在台灣、日本等亞洲國家,想擺脫住院、臥床的折磨,卻是奢望。日本高齡醫學專家的善終建言,沒有插管、灌食、洗腎與人工呼吸器的另一種終老方式。
據《自由時報》報導,《不在病床上說再見》一書作者經過多年的研究與調查,成立「高齡者臨終醫療學會」探討對於高齡老人,如何主張醫療自主,才能沒有遺憾地道別,讓人生結束得更像一個人。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在經過多年考察後發現,歐美國家不像亞洲一樣,有許多長年臥病在床的老人,這讓他們反思國內醫療的觀念與現況。書中探討了阻礙老人安詳臨終的到底是什麼,身為家屬又該為親人選擇怎樣的臨終醫療,以及歐美國家是如何做到大多數人都自然善終的理想。
而在日本的老人醫院長年臥病在床、無法行動,正在做中心靜脈注射或經腸道營養的老人不計其數。
是日本的醫療水準太低嗎?不然,甚至可以說日本的醫療比其它國家還先進,「那為什麼其它國家沒有臥床的老人呢?」
在2007年,作者與同為醫師、專攻失智症醫療的妻子一起,在瑞典找到了答案。他們拜訪斯德哥爾摩近郊的醫院及老人照護設施。在這些醫院中連一位長臥的老人都沒有。更沒有任何一位高齡患者使用胃造口或經腸道營養法。
其原因在於,歐美人普遍認為,高齡老人到了臨終期會自然的失去食慾,這是天經地義的,而使用各種人工補充營養,讓其為高齡者延命,是干涉他人的自然發展,反而被視為一種侵害人權與倫理的行為,甚至被認為是在虐待老人。
所以在當地就算發生感染引起肺炎,也不會注射抗生素,僅投以內服藥,更不用將患者的手腳綁起來。也就是說,大多數的患者在進入意識不清的長臥狀態前,就自然地壽終正寢了。
歐美比較好,還是日本比較好?
那麼到底對於高齡老人的臨終醫療觀,是歐美比較好,還是日本比較好,無人能夠下定論。但是,舉個例子,如果老人關節全都扭曲僵化,為了不要讓胃造口的導管歪掉而將老人的雙手綁起來……為了延續他們的生命,這些高齡老人所受到的種種待遇,實在很難讓人認同他們有身為人類應有的尊嚴。
作者走訪多國老人院,體會不一樣的人生理念
瑞典斯德哥爾摩早發性失智症老人院—-STOCKSAND GARDEN ,是一間為了早發型失智症所開設的安養收容院,當時有24位患者入住。看護師只有一人,每週醫師會來訪一次。
創立二年以來,共有六位患者在此地過世。一年裡有三位患者因吸入性嗆傷移送至醫院,但都很快回到安養院,在熟悉的環境中離世。
老人院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視散步,因此有個用圍籬隔起來的大庭院,庭院裡還設有桌椅。職員說:「人活著就要享受生活,經常有社工或家屬在這里為了住院的患者開慶生會或各種派對。」
令人驚訝的是,瑞典人嗜酒的生活特性,也充分帶入了失智症治療的過程中,院所會為早發性失智症患者準備餐後飲用的啤酒。酒精濃度僅2.5%的淡口味啤酒,只要沒有酒精中毒,每天喝都沒關係。院所在最大的可能範圍裡,盡可能減少因病痛從患者身上剝奪生活樂趣。活的時候盡情享受、死的時候乾脆爽快。「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真是至理名言。
失智症患者也能自由散步的國家
入住瑞典高齡者照護機構的人,
除了仍能享受人生中的美食和美酒之外,還擁有可貴的自由。
由於失智症患者容易迷路,為避免發生意外,散步時會有看護員隨行。但在機構中有一位80歲女性失智症患者,每天都要定時出門散步,並拒絕看護隨行。硬要阻止時,她會打破窗子逃出去。經機構與家屬協商後,決定讓老人攜帶具有衛星定位功能的手機,允許她每天進行2小時的單獨散步。而這要是發生在日本會被控管理失職的。
除了外出之外,日本對高齡者的行動還有許多限制。例如有些醫院,為了防止亂動時腳卡進床欄裡,有可能會骨折。如果長期臥床的高齡患者有劇烈身體動作時,會將他們的身體或手腳用布條綁在床欄上。醫院稱:「一切以患者的安全為優先」。
相比之下,瑞典的國民為換取身為人的基本自由,卻願意承受一定的風險。因民族性和社會觀念的不同,也反映在高齡者的醫療面上。
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作者與夫人都已留下書面文件,清楚表達在臨終期進入無法飲食的階段時,均不願接受胃造口等各種人工補給營養的延命醫療,不僅如此,也向子女們再三耳提面命,不可因一己之私,讓他們承受無效醫療之苦。